
患病动物的术后护理
手术结束后仍需对患病动物进行护理。术后护理往往决定最终的治疗结果;对于一些特殊的病例,术后护理决定它们能否存活。术后护理包括调节体内平衡、镇痛及尽早发现并发症。早期发现潜在的、危险性疾病,有利于治疗和最终康复。本章介绍术后护理及各病的治疗,并提出一些手术的建议。
做完手术,患病动物应该转移到一个安静的康复室,以便于观察。老龄患病动物或虚弱的患病动物(如患有肾机能章碍、肝病、呕吐或腹泻的病例)和手术时间很长的患病动物,术后要静脉补液,直到能自由饮食为止。静脉注射时要注意静滴的速度及尿流失的情况,以防止出现体液的大量损耗、严重的电解质失衡或酸碱平衡系乱。
至少每个小时要检查一次体温、脉搏、呼吸(对于严重病例更要经常检查)直到患病动物的体温正常、精神好转为止。体温低的动物需要用加热笼、热水瓶、热水袋、电热毯等保暖。躺卧的动物需交替左右侧卧或使其俯卧,直到它们能自主地坐或站。另外需要测血流比容、血气、血压或氧饱和度(或所有这些都要测)。输氧可采取氧气罐、鼻吸人器,或对血氧不足的病例使用氧气罩(如动脉血氧分值Pa0.<60mmHg)。不能自主排尿的病例(如患有椎间盘疾病的动物),要求进行特殊护理。
麻痹、中毒的疾病、新陈代谢紊乱、原发性脑干疾病或领内压升高可能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CNS)功能受抑制在麻醉后,如果患病动物苏醒缓慢可怀疑为颅内压升高症特别是原先有CNS疾病或外伤的患病动物更易如此。癫病是脑功能异常的突发现象,它可能发生在麻醉(如使用氯胺酮)后、诊断过程中(如脊髓X射线造影术)、继发于颅部手术的颅部疾病,或是影响脑功能的其他疾病过程引起的副作用(如门静脉的吻合分流、甲状腺或副甲状腺的手术后引起的低血糖症、胰岛瘤引起的低血糖),这些患病动物大多数存活时间不长,在治疗方案制定好之前可能就已死亡但是,尽管主要原因还没有确定,间歇性的癫痫发作或持续性的发作都应该立即治疗。
对一些动物来说,术后通气是必要的,如血氧严重不足(Pa0.< 50~60 mmHg)、严重的高碳酸血症(动脉内二氧化碳分压PaC0.为50~60 mmHg)或颅内压升高症的患病动物。此时就要用大循环呼吸机或压力循环呼吸机。调整呼吸频率和潮气量,使PaCO,保持在30~40mmHg之间,PaO在60mmHg以上。注意避免气道压力过大。
PaO,通常是吸入氧浓度(FIO,)的5倍(例如,如果患病动物能吸进40%的氧,那么Pa0.就要达到200mmHg);如果达不到,说明气体交换不足。此时需要根据不足的程度进行处理,如采用呼气末正压(PEEP)。PEEP可以提高肺部进行气体交换的体积,减少肺泡的塌陷。PEEP可以由精密的仪器产生或将呼吸机的呼气管放人水下来实现。患病动物呼吸的压力(通常是2-5cmH.0),取决于在水中四肢伸展时的呼气深度。手术或潜在疾病会导致出血。严重出血会使患病动物的循环血量减少和携氧能力降低,最终导致心血管性虚脱。
严重出血的临床症状很明显,但是很难找到流人体腔的隐性出血。黏膜苍白、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脉软及心率加快虽不是出血示病症状,但术后应对这些参数进行严格监控。如果确定有出血,则要经常监测红细胞压积,但急性出血一般不会引起红细胞压积的变化。尽管正常动物丢失全身总血量的10%也不会出现严重的结果,但术后很多患病动物都耐受不了严重的出血。
手术过程中,应尽量防止出现出血或将其减到最少,同时还要补充总血量。补充的具体内容需要根据损伤的情况、临床症状及潜在的并发症决定如果没有出现血液稀释的情况,一般要补充电解质平衡液(如Normosol-R)。要立即补充失血量的2~3倍(但不能超过60-90 mLkg)。同时应测定中心静脉压,以估计补充的程度是否合适。待补充完成后需要每隔一段时间检测一次血细胞压积(PCV)及总固体量。
严重出血动物的最适宜的PCV是25%-35%。PCV轻微低于正常会使血液黏度减小,负荷能力减弱及心输出量增加,但如果PCV是20%或更低,或血液稀释严重或持续出血导致PCV 下降到20%以下,则要输血。可以用新鲜全血来代替红细胞血浆蛋白、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如果动物体内并不缺血浆蛋白,则只要给予浓集红细胞就可以。所有的血液制品都需经过过滤。患有低蛋白血症但不贫血的动物,可以给予血浆或其他胶体溶液,如羟乙基淀粉,以增加血浆膨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