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科手术感染的分类及治疗
外科手术创伤的分类
可根据污染的程度对外科手术创伤进行分类,并可据此预测感染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情况。每克组织中的细菌数超过 10'时,就认为是发生了细菌感染。国家研究理事会制定了一个分类标准,为各种类型的创伤之间和各个不同的标准之间的对比提供了一个基本标准。尽管这个规定很有帮助,但仍然有部分重叠和矛盾存在。各种外科手术创伤的综合感染率大约为5%。通过感染率中污染度的显著不同,可以对外科手术创伤进一步分类。
清洁创的感染率为0~4.4%,在这个范围内,最容易发生术后感染的是多处骨折的严重创伤、外伤手术如腕骨固定术)和需要固定的桡骨和胫骨骨折。普遍认为预防性抗生素不能降低感染率,除非手术是由学生来操作或手术持续90min以上。
但最近有研究表明,抗菌剂在外部的使用能有效降低犬在外科矫形手术过程中的感染率。在这项研究中,在进行第一次手术切口之前 30 min 之内使用抗生素(青霉素)并且每 90 min重复使用一次,直到手术结束。手术结束后不再继续使用抗生素。
另一项研究表明,对于清洁的创口,术前使用适当预防性抗生素的动物和没有使用抗生素的动物,感染率无明显不同。在这项研究中,抗生素的预防性治疗包括手术前2h内开始用药和手术后24h以内停止用药。
但是,同一项研究注意到,使用过抗生素但并没有按照上述的预防手续给药用的动物和只在术后使用过抗生素的动物,比那些没有使用过任何抗生素的动物感染率更高。这就强调了正确使用抗生素的重要性。
当未消毒的苯巴比妥进入伤口位置而没有明显的内容物溢出时,可视为清洁-污染创口,这种情况可发生在无菌操作过程中小的失误,如外科手套破口。
这种清洁级别的外科手术创伤感染率为4.5%~9.3%;骨盆和长骨的清洁-污染级骨折最易感染。清洁-污染级创口处要使用预防性抗生素,抗生素的选择要以预测的微生物种群为基础。
污染创的感染率为5.8%~28.6%;长骨和骨盆的污染性骨折和污染的泌尿生殖系统的手术最常感染污染创要使用抗生素预防,药物的选择最初建立在假定细菌种属的基础上,依据菌落培养和药敏试验的结果进行调整。
这些创伤开始没有感染,但它有潜在发生的危险。早期处理可以明显改变污染创的治疗结果。精细的清创、充分冲洗和抗生素治疗可以使这些创口转变为清洁级创口,而治疗不充分会转变成脏创、导致感染。
外科手术中出现严重的感染会形成脏创(如有残余恶化组织、异物或排泄污染物的创伤)。处理这种创伤,要求术前使用抗生素治疗(最初是以假定的细菌种属为依据,而后根据菌落培养和药物敏感性测试试验的结果进行调整),充分冲洗,清创,排泄和使用湿-干绷带来进一步清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