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鼠拔牙钳在临床实验上的应用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3-06 09:16|点击:次
脑出血是常见的神经科急症,系各种原因导致脑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脑室、脑实质等部位蓄积形成血肿,其临床发病率呈日益增高的趋势,且病情发展较快,快速有效的诊断手段对于提高患者生命安全尤为关键。头颅CT是诊断脑出血的首选方法,其敏感性和特异性高,CT检查能够准确地检出患者出血部位、出血量和出血特征"。脑出血不同时期对患者行CT检查可以动态观察血肿变化。

鉴于临床上应用CT诊断脑出血准确率高,能动态观察血肿变化情况,操作方便,扫描时间短,笔者设想应用T动态观察脑出血模型大鼠的血肿变化情况,为观察脑出血大鼠血肿变化提出高效便捷准确的实验方法。经查阅文献未见运用CT观察脑出血大鼠血肿变化的研究,既往对脑出血大鼠血肿的观察多采用组织切片及MRI检查。组织切片难以动态观察血肿变化情况及进行自身前、后对照,增加了实验动物量;MRI检查时间长,价格昂贵,对设备要求高。为此,本研究选择了目前常用的3种脑出血模型进行探究,采用自体血及胶原酶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采用经颈内动脉穿刺法建立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模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动物
SPF级雄性SD大鼠,体重为(270--420>g)
1.2主要仪器和试剂
I型胶原酶;5 uL及100 uL微量注射器;脑立体定位仪:电钻:大鼠断头器、小鼠开口器、大鼠开口器、动物手术器械。
1.3 方法
1.3.1胶原酶和自体血脑出血大鼠模型的建立
经腹腔注射浓度为3.5%的水合氯醛深度麻醉大鼠,俯卧固定于鼠板上备皮,把大鼠头部固定于脑立体定位仪上并做适当调整,使大鼠的前囱和后凶位于同一平面上。常规消毒后按头顶正中线位置切开头皮,切口长约2 cm,剥离骨膜暴露颅骨,找出前囱作为原点,向右旁开3.0 mm,向前0.5 mm标记并进行颅骨钻孔,直至硬脑膜。胶原酶注入法脑出血大鼠模型:用5 uL的微量注射器抽取配置好的型胶原酶2~3 L固定于脑立体定位仪,先检查微量注射器针头,以防堵塞,然后将微量注射器针头垂直钻孔缓慢进针,深度5.5 mm,注射胶原酶0.1 U,进针速度200 nL/min, 5 min注射完毕,留针10 min后将针头缓慢退出,用无菌骨蜡封闭钻孔以防感染,手术区域进行消毒并缝合头部皮肤。

自体血注入法脑出血大鼠模型:深度麻醉大鼠,头部固定于脑立体定位仪上,常规消毒后分离右侧殷动脉,用100 L微量注射器抽取股动脉血液60uL,结扎血管,头部定位(前囱作为原点,向右旁开3.0 mm、向前0.5 mm)钻孔后沿钻孔垂直缓慢进针,深度为6.0 mm,注射自体血50 L,进针速度10 uL/min,5 min注射完毕。留针10 min后将针缓慢退出,观察有无澄血,余步骤同前。
1.3.2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模型的建立经腹腔注射浓度为3.5%的水合氯醛深度麻醉大鼠,仰卧位固定于鼠板上备皮.消毒,沿颈部正中偏右侧行一长约5 mm的切口,用眼科镊依次钝性分离皮下组织和血管。仔细分离颈总动脉、颈外动脉、颈内动脉、迷走神经和颈丛神经,游离出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分叉处的动脉,结扎线结扎颈外动脉并用动脉夹临时夹闭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
轻提起颈外动脉,用眼科剪在颈外动脉分叉处剪一小“V”型切口,插入尼龙线,向下牵拉颈外动脉使其与颈内动脉几乎成一直线,将尼龙线经颈外开口插入颈内动脉,松开动脉夹,快速沿颈内动脉向上插至有阻力感后再向上插入2 mm左右,直至有突破感,扎破前交通动脉,快速抽出尼龙线,结扎颈外动脉开口的近心端,打开颈总动脉夹,消毒手术区域并缝合皮肤。
1.4CT扫描
使用双源螺旋CT扫描仪。将扫描仪上的各项参数设置如下:管电压100kv,层厚1 mm.SL 1.0/128×0.6,采用轴位进行横断扫描。

1.5脑组织取材
用浓度为3.5%的水合氯酸腹腔注射麻醉,然后迅速断头取脑,在针孔处截面,前后观察血肿大小、形状等。
此文字最终解释权归河南宜慧康科技有限公司所有:详情请咨询河南宜慧康科技有限公司。
此文字最终解释权归河南宜慧康科技有限公司所有:详情请咨询河南宜慧康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