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种啮齿类小家鼠的共栖起源及扩散
来源: |发布时间:2020-12-15 10:24|点击:次
两种啮齿类小家鼠的共栖起源及扩散
化石记录显示:欧陆更新世末期的大范围冰期使得本已存在的小家鼠发生灭绝;现生小家鼠是全新世以来从欧陆以外的地区再度侵人形成的。该过程与人类的活动紧密相关,因此一直是欧洲考古学、生物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兴趣点。托马斯·库西等对小家鼠的两个亚种,即小家鼠东方亚种与北方亚种的与人共栖起源以及在中东和欧洲地区的扩散过程做了综合研究,是我们可以参考的一个典型案例,现简要介绍如下:

1.小家鼠东方亚种的共栖起源及扩散东方亚种与人共栖的起源
通常认为东方亚种起源印度次大陆北部,经过长期的自然扩散到达近东地区,并于公元前9.5千年在地中海东岸的黎凡特地区形成了一个与人共栖区。该共栖区的形成得益于三个条件:人口的大规模增长;大规模食物贮藏点的建设;以及环绕村庄的耕地的形成。这些条件为东方亚种侵人人居村庄提供了合适的生态位,具体表现为:稳定的食物来源区;抵御天敌.减弱种间竞争的保护区;以及应对气候波动的缓冲区。该生态位的出现最终导致东方亚种行为发生改变,丛野外进人人类居址,并演变成该环境中的一种优势种。丛黎凡特地区开始,东方亚种开始了向欧洲地区长期扩散的过程。
(2)东方亚种侵入塞浦路斯岛
自更新世以来,距离黎凡特不远的塞浦路斯岛就从未与大陆连接。全新世初期,近东的人类采集者进人该岛,并带人野猪。随后长时期内有山羊.牛、绵羊.家猪、黄占鹿和谷类、豆类等被带人。该岛西海岸的科斯那加—米娄斯加亚遗址,测年为公元前8.4千年,发现了东方亚种材料。无意被带人的小家鼠表明近东居民已经具备某种成熟的航海技术,甚至甲板等复杂结构已出现。另外,几何形态学分析表明,该遗址的东方亚种并未发生岛屿物种常见的形态漂变现象,这进一步说明该岛屿与大陆之间存在持续不断的交流,该物种是一个被持续带人的过程。
( 3)东方亚种侵入欧洲
a ,在整个公元前9——8千年时期,东方亚种一直局限于地中海东端。安卡拉高原南部发现了公元前8千年的材料。
在地中海东端、除了塞浦路斯岛以外的其他岛屿上,东方亚种的扩散要晚到青铜时代才取得成效。如土耳其的乌卢布沉船遗址(公元前1.3千年)发现了东方亚种的下颌,其形态并未出现孤立环境下的改变现象,与叙利亚材料的特征类似,被认为源自叙利亚,且正处于一种“偷渡中"状态。

b 、在公元前8千年之后,东方亚种突然向西地中海扩散,但直到公元前1千年之前,一直局限于巴尔干半岛往南至北非海岸一线。其基本原因是;此期的贸易一直局限于东地中海,西地中海缺少贸易站点;另外西地中海存在一种叫做姬鼠的土生小鼠,阻碍了其有效扩散。
C、在公元前1千年之后,东方亚种快速而大规模地占据西地中海沿岸及岛屿,并北上至法国北部,西出至非洲大陆西北海岸。
综上可以看出,东方亚种的扩散主要依赖海洋贸易的形式而出现。另外,有证据表明公元前4.3千年前后,东方亚种抵达高加索山脉南侧山脚,但未能翻越天险。另外,跨域博斯普鲁斯海峡,以及沿亚平宁半岛向南欧内陆的扩散过程都还缺少可靠的证据。
2.小家鼠北方亚种的共栖起源及扩散
关于北方亚种共栖起源及扩散的考古证据还较少。一般认为,北方亚种从印度次大陆北部扩散至东欧,可能在乌克兰大平原上形成最早的共栖区。然后往西南方向扩散,在公元前4千年已到达罗马利亚地区,随后往北欧扩散。罗马利亚的布塞利亚纳坡德尔遗址 ,年代为公元前4千年。该遗址的一个居住面上发现了一组被煅烧的、幼体与成年体混杂的北方亚种的材料,说明已出现稳定的共栖现象。
北方亚种的扩散主要是伴随新石器农业文化的扩张而发生,区别于前述的东方亚种的海洋贸易式。小家鼠两个亚种的扩散最终在东西欧之间形成了一条杂交线。

六.结语
啮齿类的动物考古学研究能够为解读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环境.生计、农业起源提供一个独特的观察视角。材料看似细小,但无论是采集.整理,还是分析.解读,都需要有机综合考古学.生态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建议在今后的工作中,以若干遗址为点,从基础的材料收集到综合研究,逐步推进,以取得更多进步。
此文字最终解释权归河南宜慧康科技有限公司所有:详情请咨询河南宜慧康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此文字最终解释权归河南宜慧康科技有限公司所有:详情请咨询河南宜慧康科技有限公司官网。